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
在这一星期内我又读了一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公元220年—280年),天下大乱,群起并起,争霸天下。该剧以吴、蜀、魏三国争斗为主线,描述了各个政治集团为称霸而进行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外交的斗争《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全书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为中心人物,又贯穿了群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把蜀汉当作魏蜀吴之间矛盾的主导方面,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割据,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人,后被刘备请出,成为了蜀国的丞相。因为在《草船借箭》这件事能看出诸葛亮的聪明和机智。因为在当时孙刘联合对付曹操周瑜因为妒忌诸葛亮就设下陷阱说;'让诸葛亮在10天之内制造十万多只箭否则就把诸葛亮杀了'。于是就向曹操借箭因为河上有雾所以曹操就命令将士放箭。诸葛亮的到箭后使周瑜非常恼怒。
这就是诸葛亮机智、勇敢、非常聪明,不为小事而计较所以我敬佩他以后我也要像他一样机智、勇敢部位小事而计较。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五岁的时候,我随同妈妈到书店,买回了彩图版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其它三本在看过之后,都静静地躺在了书柜上,唯有《三国演义》一直让我爱不释手,书的封面都被我翻烂了。
后来,我又买了拼音版的《三国演义》,而我现在常读的是一九七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正如它的`开篇词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爱读《三国演义》就是爱书里惊心动魄的故事,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猛将关去长、张翼德、赵子龙,诡计多端的曹孟德和善良的刘玄德。
男孩都喜欢打仗的故事,我也不例外,什么《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让人回肠荡气的英雄人物,都让我激动不已,同时我也在想,打仗做事,不能只靠武力,还要有勇有谋。论武力吕布绝对是无人能敌,只可惜他有勇无谋,最后以悲剧收场。诸葛亮挥着羽毛扇却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决胜于千里之外,有勇有谋才能成大事。
我爱看《三国演义》,还爱画三国雄人物。读三国的时候,我先在彩图版的《三国演义》上找一幅自己最喜爱的三国英勇人物,一有时间我就用铅笔描绘,然后再用钢笔勾勒:吕布、张飞、黄忠胜等都是我笔下的骁将。
我崇拜三国的英雄人物,却没有他们的英雄气魄,有时连打针都还要犹豫很久才肯伸出手臂,大家都笑我是“草包”英雄,可能读三国,读三国的英雄人物我才刚刚开始。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暑假期间,我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有名的章回体小说。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讲的是魏、蜀、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全书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富含的道理有深有浅,人物刻画描写细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烙印般印在了我的心里,拿起这本书,让人欲罢不能。
蜀国大名鼎鼎的军师——诸葛亮,他的足智多谋真是让我赞叹不已。他辅佐刘备,忠心耿耿,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大摆空城计,七擒七纵孟获……无不彰显着他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的冷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草船借箭中,他明知周瑜要陷害他,却冷静地“进了”周瑜的套,最后让周瑜的阴险计谋泡汤,他那机智多谋、沉着冷静、永远胸有成竹的'样子,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一想到自己,我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生活学习中,我老是毛毛躁躁,总是这忘记那忘记。就拿几个星期前来说吧!在写作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不过我可没有那么冷静哩!一会儿用手挠挠头,抓抓脸。一会儿摇摇笔,敲敲头。眼睛一会儿瞪得大大的,就像要把这道题盯穿似的;一会儿眉头紧皱,一个大大的“川”字。最后没辙啦,又在床上滚来滚去,大声叫嚷:“啊啊啊!好难!”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烦躁极了!最后把别的作业写完了,再定睛一看,“好简单!一点都不难诶!”真是令自己哭笑不得。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们虽然远远比不上诸葛亮,但我知道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来源于他的刻苦钻研和勤奋学习。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沉着冷静、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清的文化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国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具体事件也不想多说,主要感悟的还是三国这段历史和如何成就不平凡的命运。
中原地区可谓是人才辈出,时逢乱世开始便是群雄争霸,跨州连郡都不在少数,掌握朝政大权进而统一中原的只有曹操,他的成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做人就要有鸿鹄之志。对汉末朝政掌握曹操并非第一人,前有大将军何进外戚当政,却无平天下之志,怀妇人之仁,终为宦官所杀。后有董卓起兵入京,杀少帝、欺君主、兴劳役、征重赋,最终为义子吕布所杀。再到李鹤、郭汜,一个大司马,一个宰相,一点实事不干,一个劫皇帝,一个抓百官公卿,自相残杀。而到了曹操,先是发兖州、青州之兵击溃乱军接驾,再逐渐掌握朝政,对外安抚,对内重新建立朝纲,结党营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逐渐架空皇帝,再挟天子以令诸候,这些无不都体现了他的鸿鹄之志,从一个宦门遗丑变为乱世之枭雄。
做人就要有清醒的头脑。当曹操灭了袁氏兄弟在中原的势力时,胸怀大志头脑清醒的他,早有一番鸿图伟业藏于心中。随即他斩了吕布,再把刘备赶到荆州,尽管还有东吴的孙权,汉中的张鲁和刘璋、刘表等对手,但大势已成,再加上百万雄兵下荆州,刘琮束手,得荆州水军陆军数十万,他感觉离统一天下改朝换代的日子近了,被喜悦冲昏大脑的.曹操,以为东吴可以轻易拿下,刘备、孙权五万之众,蝼蚁之力难撼泰山;诸葛亮、周瑜不足虑也;庞统、黄盖投降理所当然。不料赤壁一战险些丧命,最后狼狈而逃,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大遗憾了。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众多战事,曹操对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权倾朝野,但始终不称帝。
以今人之眼光来看,曹操似乎是个奸臣,是奸诈虚伪的象征,通过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更增添了我对他的了解,其实与其说是曹操生逢其时,不如说是三国选择了曹操,动乱时期,统一中原是历史的大趋势,时代需要这样的一个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最近,我校开展了读书活动,我们读的是四大名著。其中,一本吴承恩的《三国演义》吸引了我,于是我开始细细的读,慢慢的品。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我,令我爱不释手。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
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
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所以,他们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6
略读了一遍《三国》,确实无法领悟《三国》的精髓,外加之又是文言文版本,对于知识面很有限的我来说实在艰难,所以要说有感悟,实在谈不上,顶多是一些想罢了。
通篇文章描写孟德和孔明的笔墨是相对较多的,罗贯中把曹操恶化为国贼,把诸葛亮则是神化,可是在我看来曹操才是英雄,可在古时候背骂名最多的.就是他,当听到刘益州军队落败时,百姓们则是哭天抢地,总是我认为作者带有太多的色彩去描写这篇小说,但是这些不会捣乱我们的胃口。
曹操从一开始就被冠以奸雄之名,小时候诬陷叔叔,逃亡董卓是残杀吕伯奢一家,之后更是为报家人之仇进行屠城,令人发指,极其残忍,极其恶劣。但是对待与才郎则是不问出处,破格提拔,唯才是用,赤壁之战的前夕写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词,可见其雄雄野心和求贤若渴,对于郭嘉的死的死则是大哭特哭以哀悼之,先不管心意如何,这一招将折服多少英雄才郎,曹操乃是君子小人也!
诸葛亮的神通广大家喻户晓,三顾茅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让人大为惊叹的本领,令我肃然起敬,对于正常的智商是望尘莫及,谁能凭草船借箭,唤东风,八阵图等就像是科幻大片一样,他的才能不亲近于常人,计谋不敌,用兵不善,处事不机是常人缺陷,我相信对于此般人要么为友,要么逃之夭夭!
总之呢,三国人物是各领风骚,而这两个非典型之人,曹操是我喜欢的人物,活在当下的我们更需要他这种性格,多变,忍让,胸怀,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对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需多加慎重。
三国演义读后感7
读完一本简写版的三国演义后,使我受益匪浅,我不禁感慨道:原来古时有那么多智勇双全,济事才人呀!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中第一部长篇回体历史小说,作者为罗贯中,罗贯中在这本小说中塑造了近200个英勇的人物形象,其中这儿就有这“三绝”这三绝分别是奸绝,智绝,义绝。奸绝为曹操,智绝为诸葛亮,义绝为关羽。
我记得有很多文章都可以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就说我们学过的同样是我记忆最深的草船借箭吧。这个故事是周瑜命诸葛亮十日之内做完数十万支箭。但面对这不可完成的任务,诸葛亮而是信心的说三日及可以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的担心,但诸葛亮一点都不着急,只向鲁肃借二十条船给他,孔明还说每条船里必有三十人,扎草人千个放于船的两侧。就这样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也就是1点和3点时,孔明派人来请周瑜来船上,说要请他一同去取箭。五更时,船近曹军水营,孔明令船支一字排开,要士兵雷鼓大喊。曹军水军听到后想这一定有埋伏便要数万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草人上cha满箭时,孔明要士兵把船调头离开。到了兵营时,周瑜有点不相信。就派士兵数了数草人上的箭果然有数十万支箭。在这之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因为这个事情也让我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即懂天文,又懂地理,还知人心。他都知道每个人的心灵是什么样的。因为这些才能拿到那十万支箭。这篇文章从侧面写出我们不能有嫉妒之心 有了嫉妒心就像周瑜那样,嫉妒心很重,想方设法的祸害别人,但往往会把自己给祸害到,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本书原来是本历史小说也就是常常有战乱的小说,但它里面有着多少的仁义君子,也有多少的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去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8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集政治,军事,民生与一体,文字色彩特别浓郁的一部长篇小说.
书中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一回写着:权从其言,——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那权闻惶愧,——"孤意已决,先生勿疑."却说吴见张温入蜀未还,——自此吴蜀通好.在这段中主要说明了现存国为了自存自强,进而争霸天下,智谋之徒运筹帷幄,善辩之士奔走呼号.利用各国的势力消长和矛盾间隙,的确常能凭借计谋策划"口头"外交,达到解危救急,不战而胜的目的.在这次外交活动中等芝以其善辩言词的口才,正确的见识,勇敢而不失气节的外交魅力取得缔结通好的胜利.注重目的',有的放矢.今天我们的人在外交活动中要象邓芝那样用要有针对性和知识性,晓之以理;要有鼓动性和哲理性,导之以行的方法进行外事活动.而且作为一个外交家应该博学多才,有勇有谋,知人识人.要有好的口才,还要有勇敢无谓的不怕死的精神.有了这许许多多的忘我的劳动,舍生的奉献,我们的民族才能够挺起自己的脊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此时秦宓语言清朗,——望东吴而来.这两段不仅是秦宓和张温斗智斗勇,还提出了天文的启蒙思想.丰富的天象变化当然会引起人类强烈的兴趣,企图了解这些变化的根据和理由.即使在远古时代,一方面用神话来解释,另一方面也在探求物质方面的解释.为了制定历法和观测记录天象,观测仪器的研究制造从古至今在天文学的发展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东汉的张衡还首创了"水运浑象",用来演示天球的运转,可以说是近代天文馆演示用的天象仪和钟表的前身.后来近现代天文学在古代天文成就的基础上诞生和发展起来,从哥白尼的革命开始,天文学的发展逐步摆脱了神学和占星术的影响.越来越明确地与物理学相结合,从而诞生了近代天文学.
三国演义读后感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年暑假央视频道都会播放大型史实电视剧《三国演义》,一首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但是电视剧不能连续观看,于是我就自己去找来《三国演义》,自己慢慢看,也成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我相信大家都读过,作者罗贯中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这部历史小说是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引线,写当时天下一片大乱,各路诸侯群起,以曹操家族为代表的魏、刘备为代表的蜀、孙权为代表的吴三国的兴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最后三国归晋,江山一统,结束了乱世纷争,让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真实再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书中讲了许多人物,如尊重人才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最讲义气的关羽,总沉不住气的,爱喝酒闹事的张飞,奸诈的曹操,不服气的周瑜等等。其中,三个国家之间也发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桃园三结义,因为我喜欢刘关张三人乱世当中仍存爱国之心,时时想着救民与水火。
正因为如此,三人来到一个桃园,点燃香烛,拜告天地,结为兄弟。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此后,三人果然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在三国大舞台中,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有许多的故事如: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失街亭,收姜维等被后世改编成了戏剧,后人千古传唱,到现在舞台上还经常看到呢,还有一些三国人物被改成了歇后语,英雄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的人。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通过历史人物去演绎传输仁、义、道、德、礼、信、忠、孝等思想,描绘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最辉煌的历史巨著之一。我最喜欢慢慢品味这本书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转眼间,漫长的暑假在我的眼中短暂地过完了。而在妈妈严格的要求下,电脑电视等娱乐物品也随之离我而去。所以我唯一能消除寂寞的方法,就是和“老朋友”书“聊天”了。可由于家里的书几乎都被我看完了。于是我又打开了那本令我百看不厌的《三国演义》,一向爱看书的我马上便“醉”在书中了。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书中主要讲了在西汉末年,朝廷腐败,老百姓怨声载道。后来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天下一片大乱。经过几番战争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三股强大的势力分别是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还有魏国的曹操。他们三人的势力是当时最大的,经过长期的群雄争霸,天下才逐渐统一的`事。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被作者罗贯中高超的写作水平给震撼了。在他的笔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不知不觉走进了书中和刘备等人一起斗智斗勇,排兵布阵,厮杀疆场,让敌人闻风丧胆,逃之夭夭。
我最崇拜常胜将军赵子龙的骁勇善战,勇猛无敌,每当读到他的故事是时,我总会忍不住回去多读几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段名叫“赵云救主”的故事。赵云单枪匹马,在曹军中左右厮杀,最后在一堵断墙后面的一口枯井旁,终于找到了哭哭啼啼的糜夫人和公子阿斗。糜夫人身受重伤,嘱咐赵云保护阿斗冲出重围,不要管她了。赵云哪里肯走!眼看曹军就要追上来了,糜夫人为了阿斗的安全,于是扔下阿斗,一头跳进了井里自杀了。赵云后悔不已,只好推到土墙把枯井掩盖住。他怀抱阿斗,持枪上马,连挑死曹军十多员大将,最后终于杀出曹军的重围。他赶到长板桥时,早已血染战袍,人困马乏,幸亏有张飞在桥上接应……
除了赵云,我还十分欣赏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敬佩武功盖世,信守承诺,忠心耿耿的大丈夫——关羽;敬仰武艺超群,豪气冲天,粗中有细的张飞;还敬佩......
《三国演义》一本令人景仰的伟大作品。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题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你知道这首词是明朝才子杨慎为哪本书写的吗?对,就是《三国演义》。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句,你可别小看它,就凭这句话,已经为整本书做足了铺垫。比如说开始写一国分三国就有用到,后面写到司马炎一统三国也用了这段开头句。所以说这句话在全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本书都在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这本书主要刻画了这几个人物: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刘表、周瑜和孔明,这些人物也是许多读者较为喜欢的.。
这本书像一杯淡淡的龙井,刚入口时觉得无味,细细品尝过后却回味无穷。而然其中也蕴含着最深的,对人类有巨大帮助的力量。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临危不惧,兢兢业业,大智大勇,自强不息。更重要的是他的才智和胆量让我无法不佩服。而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属“三顾茅庐”了,它给了我无限的启迪。如果不是刘备一次又一次地去拜访诸葛亮,也就不会有日后三足鼎立的局面。从中我也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知难而退,而是要迎难而上,这样即使是再大的难题我们都能一一解决。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只要坚持自己的目标,我们都能成功。
千百年来,无数先驱无数名人都用他们的人生书写了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壮丽诗篇,李时珍潜心四十年涉远山,尝百草编撰《本草纲目》;大数学家陈景润花费毕生精力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歌德编写《浮士德》将近用了四十余年……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着这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坚持才会成功!
历史的钟声一次又一次的敲响,新世纪新的挑战也在向我们走来。只要我们时刻铭记着前人用时间为我们演绎的教诲,坚持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坚持就可以胜利!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最喜欢读的历史书籍就是明朝作家罗贯中的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它是根据历史故事演义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精彩的'小说。
《三国演义》的故事很精彩。“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单刀赴会”、“火烧连营”、“七擒孟获”等故事生动形象,让我着迷。为了加深我对书中情节的印象,妈妈还专门带我到武侯祠,到阆中张飞庙,观诸葛武侯塑像,看“桃园三结义”圣地,赏“草船借箭灯会”,我们还去了广元寻“剑门关栈道”,走“陈仓”迷宫。在这些地方,我一边找着鸡公车的神奇机关,一边扮诸葛摇着羽扇,诵着“赤壁赋”,读着碑文,好像回到了三国那个时代。
《三国演义》的人物很精彩。刘备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操的狂妄自负,张飞的粗鲁仗义,关羽的情深意重,赵云的武艺高强……每个人物都是那么栩栩如生。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刘皇叔三顾茅庐》,为了请出贤才诸葛亮,刘备不怕路途遥远,不怕日晒雨淋,三次到诸葛亮的住地请他出山相助,他的真诚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这也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真诚,懂得了什么叫求贤若渴,更懂得了只要是金子就总会发光的道理。
《三国演义》的语言也很精彩。如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是三步一计,诸葛亮是一步三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盘”“草船借箭——多多益善”、“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等等,经常被大家使用。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老生常谈”、“三顾茅庐”、“如鱼得水”等等,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
我喜欢历史,更喜欢精彩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我是一个外表文雅的小姑娘,但是,我的性格特别像男生,爱研究兵书战策。每当我拿起这些书津津有味地看时,一些女生就会来逗我:“瞧瞧你,简直是一个小男生!”而我总是一笑置之。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本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那里面的人物才华出众,武艺高强。对于我这个“内心小男生”来说,那可是令我爱不释手的珍宝了。我下课捧着它、放学捧着它,甚至睡觉前还捧着它,似乎它对我的生活,已是必不可少的'了。
我最喜欢赵云赵子龙,他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大将,因公孙瓒自尽,刘备又对其有知遇之恩,所以转投刘备并拼命地保护刘备。每当我读到赵子龙大战长坂坡,他那英姿就浮现在我的面前。他为何大战长坂坡呢?是为了保护主公刘备的独子刘禅和妻子。在八百万曹军阵中杀进杀出,如入无人之境。有时候我真有些想为赵云鸣不平,他赤胆忠诚武艺高强,为什么不可以和美髯公关羽一样成为武圣呢? 另外,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的武侯诸葛亮更是令我十分敬佩。这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来的。孔明一生善用火,神不知鬼不觉地不知放了几把火呢!火烧新野、火烧樊城、火烧赤壁……我最爱看孔明六出祁山与司马懿斗智的情景。有书上说,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就是司马诸葛斗智的故事。每当读到孔明获胜的环节,我就不禁拍手叫好,而读到仲达(司马懿)获胜的环节,我就连声叹息。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永恒,谁知孔明病殁五丈原!读下去,我真想号啕大哭。为何刘禅信黄浩,活活把孔明累死?为何孔明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为何魏延踢翻本命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三国演义》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今天我讲的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主要讲: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三国被西晋统一。故事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再次出现了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我觉得最厉害的人物是曹操和司马炎。曹操是《三国演义》最有名最有名的奸雄,他除了害人之外什么都不干,他比一般的坏人厉害,他还逼汉献帝把皇位让给他,曹操把就去灭蜀国。蜀国灭亡了之后,司马炎就建立了西晋。接着司马炎攻击东吴,他们攻下了东吴之后,孙皓就带领着文武百官,去西晋投降于司马炎了。曹操和司马炎这两个人物,他们厉害不厉害?我觉得他们很厉害,你们呢?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草船借箭。有一次要打仗,但是要用箭。诸葛亮出了个计谋,就在船上面搞了很多个草人,他们就把船行驶到曹营附近。曹营以为那些草人都是真的人,就射了非常多的箭到船上,射到了草人身上。明知故问,如果是人的话早都倒下来死了。接着,有个士兵说:“谢丞相借箭!”曹操这才知道上了当,赶紧派船去追击,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很聪明,他比奸雄曹操还聪明,他就是想出草船借箭这个计谋的人。你们知道他有多厉害吗?他比周瑜和刘备,还有吕蒙都要聪明,还比司马炎、邓艾、姜为等等等等人都更有计谋。有一次打仗前,诸葛亮突然病死了,他就叫士兵们去做他的雕像。司马懿准备去攻打他们,看到诸葛亮的雕像后,以为是真的诸葛亮,就吓跑了。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前段时间,我读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人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吴国的.时候,周瑜觉得他太厉害了,想方设法想要除掉他,便说军中缺箭,便叫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可是诸葛亮只要三天就能造出箭来,还下了军令状在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来甘愿受重罚,说完便告辞了,周瑜听了,心里乐开了花。
周瑜手下鲁肃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让他私拔二十条船,每条船三十人,再在船边立上成束的草,用青布盖上,而且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可是,借船给诸葛亮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反应,一直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时分,诸葛亮突然叫鲁肃去取箭,还叫人把那二十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向曹操水寨开去。五更时分,船就到了水寨诸葛亮又让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让将士们在船上擂鼓呐喊。由于是大雾天气,曹操不敢出兵,只好射箭。天快要亮时诸葛亮又叫将士们一起喊到:“谢丞相箭!”这时船已经开出去了十多公里了,曹操想追也追不上了。诸葛亮回去一清点,每条船上都有五、六千只箭,还多出了几万支呢。这让周瑜非常生气。
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做人心眼不要太小,因为在诸葛亮三气周瑜时,周瑜看不得别人比他强,诸葛亮就利用这一点来对付周瑜,让周瑜气得箭伤裂开。周瑜临死时长叹三声:“既生瑜,何生亮?”,说完就一命呜呼了。
虽然我很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我最佩服的还是罗贯中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7
三国演义读后感07-20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5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1
《三国演义》读后感08-04
《三国演义》读后感07-21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04-19
(热)三国演义读后感07-11
【热】《三国演义》读后感06-22
【荐】三国演义读后感07-26